学术中南(三)

时间:2022-11-08浏览:62




本期收录文章选自2022年度CSSCI法学核心期刊。





目 录


01 齐文远

少捕慎诉慎押”背景下打早打小刑事政策之适用与反思——以网络犯罪治理为视角——《政法论坛》2022年第2

02 张忠民

环境法典绿色低碳发展编的编纂逻辑与规范表达——《政法论坛》2022年第2

03 陈柏峰

我国政法教育的变迁与展望——《现代法学》2022年第2

04 张宝

预防理念的更新与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的制度实现——《法学论坛》2022年第2

05 徐汉明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法学》2022年第4

06 侯卓

重申量能课税的制度价值——《法学》2022年第4

07 余耀军

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的减轻机制研究——《法学评论》2022年第2

08 程乐

双层结构下智能合约条款的建构路径——《法学评论》2022年第2

09 胡开忠

中国特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理论的构建——《法学研究》2022年第2

10 侯卓

财政法和税法实质一体化的障碍及其突破——《政法论丛》2022年第2

11 徐祥民

环境利益的享有者和维护者——气候变化防治法建设的视角——《中国法律评论》2022年第2

12 杨小敏

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条款的宪法变迁——《法学家》2022年第2

13 张袁

行政公益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判断标准的实践检视与理论反思——以1021起裁判样本为考察对象——《行政法学研究》2022年第2

14 王复春

故意杀人罪死刑裁量机制的反思与改进——《环球法律评论》2022年第2

15 丁汉韬

论阻断法的实施机制及其中国实践——《环球法律评论》2022年第2






摘 要


01 少捕慎诉慎押”背景下打早打小刑事政策之适用与反思——以网络犯罪治理为视角

作者:齐文远

摘要:基于网络犯罪的代际发展和技术性特征,打早打小刑事政策可以适用于网络犯罪的治理。这也是由“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轻罪化刑事立法模式所决定的。在打早打小刑事政策的适用过程中,应当恪守罪刑法定原则,不能打得过早过小,要坚持形式入罪和实质出罪,避免打击扩大化。适用打早打小刑事政策要处理好打击网络犯罪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两对关系,实现犯罪治理、人权保障与技术进步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打早打小刑事政策; 源头治理; 少捕慎诉慎押; 轻罪化刑事立法;


02 环境法典绿色低碳发展编的编纂逻辑与规范表达

作者:张忠民

摘要:绿色低碳发展编应当承继和细化环境法典的编纂逻辑,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和聚焦在经济的可持续之上。该编的编纂逻辑指向有二:观念立场上从局部到整体发生转变;适用对象上从单一的环境要素到多元的环境要素及其支撑的经济系统发生演化。该编的编纂逻辑表征有三:效益目标从损害的填平到经济正向效益的增进;作用领域上从单一的环节到能源开发利用全流程;运作机理上从事后治、事中控到事先防的相统一。循此逻辑,绿色低碳发展编的一般规定须安排绿色低碳发展的界定、定位、规划、管理体制、义务、标准、运作机制、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内容。该编与污染防治编和自然生态保护编都存在一定的共性,并在绿色采购、固废、碳汇等制度的设计上需要进行衔接。绿色低碳发展编的规范表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意蕴,不仅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等全流程的经济闭环,还通过倡导性的规范指引对社会主体的环保义务做了适度的提升;而且从法典的角度提供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方案,提出了仰仗环境法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倡议。 

关键词:环境法典; 可持续发展; 编纂逻辑; 规范表达


03 我国政法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作者:陈柏峰

摘要: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关联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些实践造就了强调政治性的大法治工作格局,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政法教育。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人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应需更新。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扩展了法学教育的领地。 

关键词:政法; 政法教育; 法学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 大法治格局


04 预防理念的更新与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的制度实现

作者:张宝

摘要:为增进法典编纂的体系性与协调性,梳理各污染控制单行法的相互关系并发现其制度构造的内在逻辑尤为必要。基于基本原则向上归纳和向下延展的功能,作为环境法“帝王”原则的预防原则能够为理顺污染控制编的制度逻辑提供一个有益的分析工具。预防原则传统上指向对确定性损害和可预知危险的预防,主要采取命令与控制手段对污染进行控制。但晚近以来,预防的重心开始向不确定风险推进,污染控制编需要回应预防理念的更新对传统污染控制制度进行“风险化改造”。具体而言,可以在“通则”设置预防的一般条款并对共通制度加以规定,在各论部分则对不同污染类型引发的危险和风险进行具体管控。  

关键词:环境法典; 污染控制编; 预防原则; 命令与控制; 风险规制


05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徐汉明

摘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由信息文明向数字文明社会转型跨越的大趋势,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网络“法福利”需求的供给不充分、不平衡难题,弥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产生发展的坚实社会基础、浓烈现实需求及深刻国际背景。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包括“时势论”“布局论”“性质论”“驱动论”“融合论”“命门论”“安全论”“治网论”“体系论”“增量论”“人才论”“共赢论”“保证论”。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中国70年科学技术现代化理论、制度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实现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伟大跨越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网络强国; 智慧社会; 国家战略; 核心要义; 时代价值


06 重申量能课税的制度价值

作者:侯卓

摘要:通说认为,量能课税无法拘束流转税法建制,不能指引税收执法,还忽略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间的联系。但其实,流转税法制度设计必须把握并有效回应蕴含在负税人消费行为中的税负能力,究其根源仍然是在量能课税;执法环节,识别应税事实的过程正是在衡量税负能力;又因为税负能力的形成本就离不开财政支出的贡献,是故量能课税的过程已对财政支出的因素有所考虑。量能课税的完整意涵包含纵横两个向度,将其与量益课税并称并不适当。量能课税较之量益课税具有多方面优势,而且在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日益分立的语境下,量能课税的正当性更为充分。逻辑上,获益仅为税负能力的来源之一,且其不必定形为税负能力,量能课税已充分吸纳量益课税的有益成分并作了必要转化,应成为税收公平的统一要求。 

关键词:量能课税; 量益课税; 税收公平; 税负能力


07 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的减轻机制研究

作者:余耀军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民法典》规定了土壤污染责任人的修复责任,但并未规定免责事由。这会造成企业因担心承担土壤污染修复责任而降低在已开发地块上投资意愿的不良后果。美国1980年的《超级基金法》确立了严格责任和连带责任,责任主体十分宽泛,意在快速筹措污染土壤治理资金。由此带来了因企业压力过大而降低投资治理污染土地等问题,触发了历经40年的建立减轻企业污染治理责任机制的探索,确立了无辜土地所有者抗辩、善意购买者抗辩、相邻财产所有者抗辩、资金支持,时间压力减轻等制度。同时,严格责任的适用有所放松,连带责任的承担有所限定。这些改革使其土壤污染治理责任承担机制合理化。我国也应对建立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减轻机制,明定抗辩事由,并结合土壤污染治理责任承担方式的动态性,增加相关主体间的协商空间和路径,对所涉及的各种权益进行均衡保护。  

关键词:土壤污染; 治理责任; 减轻机制; 抗辩事由


08 双层结构下智能合约条款的建构路径

作者:程乐

摘要:智能合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智能合约仅指“if A then B”的“自动履行条款”,在私法上属于法律行为中的负担行为。广义智能合约由“自动履行条款”和“非履行条款”组成。“自动履行条款”的强制履行功能有违意思自治,应受到使用规则与技术的双重限制。“非履行条款”虽不直接关涉义务履行,但绝对去中心的交易模式,导致当事人有财产权益受损之虞。改“去中心化”为“弱中心化”,保留适度监管,为“非履行条款”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权利救济,能够在牺牲部分交易效率的情况下,保证智能合约的使用安全。  

关键词:智能合约; 自动履行条款; 非履行条款; 私法自治; 弱中心化


09 中国特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理论的构建

作者:胡开忠

摘要:我国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理论上存在误区。绝对保护论照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主张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给予较强的全面保护,与著作权理论存在冲突,不适合中国国情。否定版权保护论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论,否定用版权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其理论上的僵化不利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应采“相对保护论”,即在遵循著作权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结合中国国情,适当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规则。应合理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反对将一切与民间文学艺术相关的对象都纳入保护范围;应将社群中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自然人成员界定为作者并作为著作权原始主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源地的社群根据习惯法成为著作财产权的继受主体;应区分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应合理处理著作权保护与公有领域保护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当的著作权保护期限;应结合民间传统习惯及现有制度合理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限制规则;应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处理好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传统性使用; 习惯性使用; 贬损性使用


10 财政法和税法实质一体化的障碍及其突破

作者:侯卓

摘要:虽然学界一直有实质性整合财政法和税法的努力,但成效并不显著。该状况缘于二者实质维度的建制原则和形式维度的建制思路存在差异,在偏重自然法和偏重实证法之间各不相同,法律规制重心也不一致。制度逻辑的差异归因于财政法和税法对国民的假设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在二者对国民的假设趋同的场合,实质性整合二者是必要且可行的。由此出发,在最抽象的观念层面,以及地方财政的层面,应当打通财政法和税法。这种有限度的财税一体化对于制度设计至少有四项要求:一是从财政收支的关联性考量地方税种的择取;二是从财政支出的地方性推导地方税立法权的适当下划;三是基于以支定收的思路确定财政收入的妥适规模;四是基于收支一体的观念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 

关键词:财税一体化; 财税法; 统一税收概念; 建制原则;


11 环境利益的享有者和维护者——气候变化防治法建设的视角

作者:徐祥民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按照最先由党的十八大明确宣布的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的中国高度重视环境法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完 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作出关于法典编纂的安排(第三章《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第八节“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等都表明制定环境法典,包括制定作为环境法典之分典的“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损害防治法”或“自然地理环境保护法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共同指向的对象。这给我国环境法的完善提供了机遇,也给我国年轻的环境法学提供了开展理论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因为编纂环境法典不能不先行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世纪之交环境法学界长期讨论的环境权问题,到当下由学习《民法典》引发的“绿色条款”或“绿色原则”热,都涉及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环境利益?环境保护法如何保护环境利益。本文就想通过认识应为“自然地理环境保护法”之保护对象的良好全球气候这一环境利益,寻找环境利益的享有者和维护者,为编纂环境法典做奠定理论基础的努力。


12 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条款的宪法变迁

作者:杨小敏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1982年宪法第131条规范意涵变迁,需要结合历史、文本和现实重新解释。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主体的规范意涵趋向延伸,“依照法律规定”限权功能强化,列举式排除“干涉”规定蕴含双面意涵,审判独立边界两阶层意涵渐进形成。审判独立边界的聚焦从干预审判的主体转变为主体行为,弥补了无法精细判断干预审判主体行为正当性的宪法漏洞,该条款的规范分析框架由两阶层结构转变为三阶层结构。多元价值冲突引发对该条款变迁的多种解释可能,不同的冲突形态采用不同的衡量方案。法官是否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争议问题,关涉多重价值冲突叠加,采取反复权衡的方案,法官在法院整体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被推进;不同主体如何干预法院审判的争议问题,涉及不同价值冲突相互交织,采用新三阶层规范分析框架的统一标准来衡量;保障人权作为限制各种主体干预审判的实质要件是否违背人民整体利益的争议问题,涉及人权和民主新旧价值的冲突,采用兼容方式平衡。这透视出该条款宪法变迁的中国逻辑。  

关键词:宪法变迁; 宪法解释; 审判权; 审判独立边界; 价值冲突衡量


13 行政公益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判断标准的实践检视与理论反思——以1021起裁判样本为考察对象

作者:张袁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中判断行政行为违法的标准是“未依法履职”的行为标准与“造成公益损害”的结果标准,但这一双重标准的实践运用状况与制度设计初衷中的精准指涉需求有“背道而驰”之嫌。违法行政行为存在作为但违法、完全不作为、未有效作为与未及时作为四种行为状态,实践中检察建议的干扰、特定情形中的开放性评价空间、结果标准的僭越以及刑事追责状况的潜在影响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违法状态评价的统一尺度;在结果损害方面,抽象或具体、直接或间接等公益损害类型纷繁多元,出现行为标准对结果标准的吸收、对因果关系要件的忽视等适用障碍,违法性认定风险进一步扩大。通过行为标准中主体性因素的细化、结果标准中客观性要素的追加、行为标准与结果标准的综合兼顾,可以为违法行政行为判断时呈现的“随机找寻”状态提供更为具化的“有序识别”指引。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 违法行政行为; 未依法履职; 行为标准; 结果标准;


14 故意杀人罪死刑裁量机制的反思与改进

作者:王复春

摘要:刑法中死刑适用的条件存在较大的解释空间,理论界提出了分别从责任刑情节与预防刑情节判断是否罪行极其严重、是否立即执行的观点,这与死刑裁量的实践差距很大。有必要转变死刑适用条件的研究方向,通过应然与实然的对照,反思死刑裁量的既有理论,并尝试改进既有的死刑裁量模式。对故意杀人罪的裁判应当建立以基本构成事实与常见关键情节结合的阶梯式量刑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剩余的非关键情节进行综合考量。死刑适用条件中的“罪行极其严重”“必须立即执行”的概念可以被塑造为阶梯式量刑机制的若干种常见的情节组合类型,以改进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 

关键词:故意杀人罪; 死刑裁量; 罪行极其严重; 量刑起点;


15 论阻断法的实施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作者:丁汉韬

摘要:阻断法包含公共执行和私法救济两种基本实施机制。在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下,阻断法通过否定外国法律在本国的效力、规制私主体遵守外国法律的行为、影响美国法院司法礼让和在外交协调中提供法律立场四种路径实现对外国法律不当域外适用的阻断。我国《阻断办法》和《反外国制裁法》在借鉴国际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阻断法体系。但从实施层面看,我国阻断法仍存在自由裁量权限宽泛、适用范围模糊、关键概念界定不明以及和现有国内民事法律体系衔接不畅等不足之处。为实现对外国法律不当域外适用的有效阻断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充分救济,我国应在更高层级制定专门的阻断法并填补法律适用上的漏洞。  

关键词:阻断法; 域外适用; 经济制裁; 企业合规;


内容整理:张豪


编辑:包欣然